內容目錄
這本書在寫什麼?
人一生活到七十幾歲,大約就是四千個禮拜。
作者藉由這個四千個禮拜的概念探討「時間有限」,而我們現代人應該怎麼活?面對生命的有限性?
這不是一本跟你說時間很少,教你怎麼好好利用時間的書,作者反而是要勸大家不要過得太有效率。
現代人都知道時間不夠用,每天忙著解決愈來愈長的待辦事項清單,清理塞爆的收件匣,努力平衡工作與生活。一大堆的建議都教我們如何更有生產力、更有效率,提早完成工作就能好好享受生活。
然而,這樣的技巧通常只會使我們愈來愈焦慮,一直想要加快速度,就像在跑步機上加快速度,但這只會讓你更難停下來,但人生中最有意義的部分並不是解決一堆待辦事項,所以你需要的是慢下來,暫時從跑得太快的跑步機上走下來。
「時間」概念的演變
時間概念出現前人們是怎麼生活的?
小時、分鐘的概念未出現之前,人類生活以日月變化為準,沒有精確的時間概念,打卡上下班,當然也沒人催促工作效率,甚至吃完午餐才開始農耕,沒人管你是八點還是十點開始農耕,因為也沒人知道到底現在是幾點。
時鐘發明後,加上工業化時代,資本主義盛行,所有事情都以效率最大化的方向開始演進。為了增加產能,時間被設計成能將人力最大化的制度,制定出每日工時、休息時間、週休二日,為了讓人們在單位時間內,產出越高越好。
想要有效利用時間?小心掉入效率陷阱
「想要好好利用時間」的心態是非常合邏輯的想法,因為人生苦短,我們深怕浪費任何一分一秒,怕有事情應該現在做,但我並沒有馬上做。
市面上也充滿時間管理、高效率工作的書籍,彷彿沒有跟著這些成功人士做,自己就是無效率人士,而且活在網路時代的我們有非常多技能可以在網路上免費學到,我們完全沒有理由不認真學習,很多人也嘗試著告訴你,時下流行的知識有哪些,不學習就跟不上時代了,更加加深了人們對於知識、高效率的追求。
我自己也是高效工作的崇拜者, 總想著怎麼樣能做得更好、更多,最好可以一心多用,把行事曆、待辦清單都塞滿,但結果總是把自己累得半死,又感覺事情沒做完,為什麼?分心是其中一個原因,多工處理使人們更容易出錯,反而要花更多時間再三檢查,讓事情完成後又感覺好像沒完成。
這就是作者提到的效率陷阱,
有效率固然是一件好事,但表面上的高效率反而會讓人們落入惡性循環中,只考慮單位時間的效率會導致窮忙的現象,例如:同時閱讀很多書、短時間處理很多工作事項,看起來完成了很多事,但並非每件事都與目標有關,那麼重要的事情你永遠無法完成。
因此,要逃離效率陷阱,我們需要把事情優先次序排出來,並確實執行最重要的事項。
找出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
書中舉了很簡單的方法,讓我們找回人生重要的事
首先,列出 25 件你認為人生中重要的事、想做的事
接者,找出 5 件相對、最重要的事
最後,極力避免做剩下的 20 件事,因為對當下的你來說,這些事都是分心
這個數量不是一定要 5 件、 20 件事, 但這個簡單的方法,隨時都可以使用,提供我們另一個角度讓我們去思考,我現在想做的事真的是重要的嗎?還是我只是拿這些事來逃避、分心?
後記,一本幽默又寫實的書
人生四千個禮拜這本書用心理學、哲學、社會學角度,讓讀者了解人生的有限性,寫作口吻幽默有趣,前半部份可以輕鬆閱讀。
雖然寫作手法輕鬆,但閱讀起來內容扎實有料,一邊閱讀不禁會開始認真思考,我自己剩下的人生該怎麼活?
後半部有提供一些方法,也結合現代社會的議題(遠距工作、數位遊牧) ,提供更多角度思考你的時間觀,我覺得非常實用,是值得一讀的好書!
正在工作的你是否也感覺加班好累、工作好無聊?
市面上充斥著成功學、商管書,告訴你該怎麼做才能成為更好的員工,領到更高的薪水,這是社會所認同的價值觀,但回到你的內心思考,工作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呢?你真正想用人生四千個禮拜追求的又是什麼?